
我公司設計的人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項目工程是全市首條高標準精品街路提升改造工程,這是我公司在精品街路提升改造建設道路上的力作,對于創新探索提高路面耐久性及舒適性、斷面改造,提高交通通行能力、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等有著重要影響,該工程使我公司在全市精品街路提升設計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人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項目工程,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干路,工程起點長春站站前廣場,終點南四環,全長11.2公里,道路總鋪裝面積668083平方米,綜合管線改造23498米,華燈安裝482套,景觀燈727套,路燈線敷設422374米,交通標線61317平方米,規模之大、難度之大,空前絕后。

一、提升服務能力為根本
(一)提高路面耐久性及舒適性
通過罩面消除原有路面的病害,采用SBS改性瀝青混凝土結構提高瀝青的高溫穩定性、低溫抗裂性、耐久性,提高路面的使用壽命,平整抗滑的路面更利于車輛安全、舒適、迅捷的行駛。
(二)斷面改造,提高交通通行能力
人民大街(人民廣場-衛星廣場)段輔道6m拓寬改造為7m,在保證慢行系統功能不受影響的情況下對機動車道進行拓寬處理,改善原有公交車與小型車并肩擁擠行駛狀況,提高了通行能力及駕駛員與乘客的安全指數。

二、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一)無障礙設計
人民大街慢行系統與各相交路口處均采用下臥式坡道,與路口進行無高差銜接,且在慢行系統處合理設置車止石,保證行人安全。
全線人行道上設置盲道,保證盲道的連續、通達,保證盲人出行安全,同時在公交站點處增設盲道,為盲人提供安全的乘車空間。
(二)梳理路權劃分
整合了部分人民大街兩側相關單位的車行口,在兩側相交支路為其預留車行口,保證了人民大街慢行系統的連續性,保證了行人出行安全,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同時也減小了出入口車輛對人民大街交通的沖擊和影響,進一步緩解人民大街早晚高峰時段的交通壓力。
取消了占用人行系統的停車位,合理劃分路權,提高出行安全。

三、精細化的設計理念
人民大街力求達到“家裝式”精度。人行道石材鋪裝及曲線立緣石砌筑在設計階段進行模數推算,在曲線鋪裝和其他特殊位置鋪裝進行單獨研究設計。
人行道鋪裝石材要求的加工精度高,石材尺寸要求長、寬及對角線長度誤差均小于1mm,采用火燒工藝及仿古工藝,在滿足功能要求外還具有自潔功能。
人行道采用隱形井蓋,達到了不破壞鋪裝的整體效果,并對井蓋進行文字雕刻標識,區分檢查井權屬單位。

四、新技術的應用與文化理念的融入
人民大街設計時對局部緣石進行裝飾漆噴涂,既保證對既有緣石的利用,又對緣石進行美化,達到裝飾效果。
沿線自行車道檢查井井蓋采用具有文化標識的鑄鐵井蓋,在保證井蓋使用功能與壽命的前提下融入人民大街“百年長街”文化元素。

五、海綿城市理念
在改造工程中將自行車道抬高與人行道平齊,雨天路面可以直接向兩側的樹池和綠化帶自然排水,體現了海綿城市理念,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有重要意義。

人民大街貫通市區南北、是長春的中軸線。從1907年開始至今,已有114年的歷史,鑒證了長春從清朝、建國前、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歷史變遷,即是長春市的地標性道路,也是重要交通干線。
人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工程從始至終,一以貫之地秉持著心系百姓、心系城市、心系發展、著眼未來的理念,力爭做到經得起人民檢驗,經得起歷史考驗。
新文化報、吉林日報、新華網、長春電視臺都先后對人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工程進行了報道,中央新聞頻道也多次播放人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后效果視頻,足以看出該工程的經濟、社會效益。
改造后的效果得到了人民百姓的表揚和贊許,改造后的人民大街不光是交通功能上、景觀上、人性化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均得到大幅提升,是長春市文化符號的典型代表。
民之所盼,施政所向。設計者的精雕細琢,建設者的披荊斬棘,相關部門的齊心協力,50余天不舍晝夜,幾十家作戰單位、數千人連續作戰,“地下工作”做得徹底,“地上工作”可圈可點,這條百年歷史老街內外兼“修”,地上地下全線重煥新生,重新賦能,展現出了新時代的文化內涵,將深深地烙印在百姓心中,永載振興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