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大街改造工程讓“百年老街”容顏一新、“海綿城市”創建讓市民在雨季告別“看海”、自融雪路面“刷屏”全國……
市民的幸福感,也是張津銘的成就感。作為一名市政建設項目的參與者,他時常把市政建設中的亮點分享給同樣奮斗在城建“一線”的父親,同行間的業務交流也讓兩代人之間的感情變得更加凝厚。

夢想成為像父親一樣的工程師
張津銘的老家在吉林省榆樹市,童年的他,幸福地生活在父親的“光環”下。
作為吉林省榆樹市為數不多的“大學生”、道橋工程師,他的父親在別人的眼中是“專業人才”,當身邊的人不斷夸贊父親優秀時,他也會心生自豪,慢慢的,這種感覺變成了一種向往——“我也夢想成為一名像父親一樣的工程師!”
據張津銘回憶,當年的父親工作非常繁忙。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父親帶他去農村公路鋪設現場。那是他第一次去農村,也是第一次走進真實的工作環境。
“泥土路崎嶇不平,一段很短的路,要走很久很久。”張津銘說,還記得當時父親組織召開了現場會,研討公路修建方案,提出讓村民早日走上平整的馬路。從現場回家后,他看見父親的辦公桌上,堆滿了大量的圖紙,年少的他雖看不懂紙上的圖線,但他也知道,這是父親為這份工作的付出。
道路修建完畢,張津銘強烈要求父親再次帶他回到現場,而當他看見整潔的路面和行路人臉上燦爛的笑容時,對父親這份職業的理解悄然升級,“沒想到,一條新路竟然可以給當地人的生活帶來這么大的改變!”
兒時的感悟,換來了對一份職業的執著。2011年,張津銘參加了高考并如愿考入了心儀的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道路與橋梁專業。
學習技能 融入社會
入學后,隨著對道橋專業的了解更加深入,他報名參加了吉林大學道橋工程專業的自考,努力提高自己的學歷水平的知識技能。2015年,他順利畢業并取得學士學位。這期間,張津銘積極加入學生會和各類學校社團組織,擔任了班級團支書和校學生會第十二屆主席,老師和同學們對他信賴有加。刻苦的學習和積極的實踐,也為他的大學時光積累了能量,他先后獲得了“吉林省優秀團員”“長春市優秀團員”等榮譽稱號。

2014年底,張津銘進入長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科研檢測分院,成為一名實習生。
陌生的環境,讓他面臨新的考驗。“當時實習的工作是試驗檢測員,聽起來好像是在試驗室里,穿著白大褂,游走在高端的檢測器材間,但實際并非如此。”據張津銘介紹,試驗檢測員的主要工作是對施工原材進行檢測,判斷是否符合國家標準,把好材料關。而這個過程,有很大一部分是要在施工現場進行,穿梭在石、土、磚、管之間。
彼時的張津銘認為,這項工作能用到的,都是上學期間的基礎知識,很好開展。然而在一次實地檢測工作中,當被問及大量專業材料標準,他無言以對時,他突然意識到,工作沒有實踐的積累,永遠也不會到達心中的高度。他需要做的是腳踏實地、多學多問、快速適應。
重回辦公室,他找出各類國家標準及相關規范的書籍,這些書堆積起來有一人多高,但他決心把書讀“薄”,讓知識入腦入心。
自那之后,張津銘白天跟著“師傅”,穿梭在不同的材料檢測現場,仔細觀察,用心記錄。晚上,他堅持伏案學習、認真總結,房間的燈很晚才熄……

經過不懈努力,張津銘終于學有所成,可以獨立完成現場材料檢測的技術答疑等工作,被提問時對答如流,獲得合作單位的尊敬,先后被評為“先進工作者”“青年崗位能手”“服務標兵”等稱號,榮升分院院長助理的職位。
不忘初心,與祖國建設發展同行
在努力干好工作的同時,張津銘還在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技術能力和理論水平。
2017年,他參與并完成了《三明治式的混凝土預制塊路基》新型專利研究,榮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于2019年在《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發表了《地熱再生瀝青混合料配合比優化設計及性能研究》論文。
張津銘說,感謝這份工作,讓他能夠參與建設家鄉,與祖國的建設發展同行。

在“長春市百里伊通河水系生態工程之南溪濕地區域海綿城市工程”“吉林大路提升改造工程第一標段(人民大街—東盛大街)道路、交通標線、排水施工”“長春市人民大街精品街路改造工程總承包”等市民關注的市政工程中,都有他檢測的身影。在這些工程建設中,他始終保持“精細嚴實”的工作作風,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成功地解決了多項技術難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以來,他積極下沉社區防控一線成為一名普通的志愿者,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與責任。

談到未來,張津銘信心滿滿。他表示,將不忘母校培育之恩,始終忠誠企業、腳踏實地、立足本職,與時俱進,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目標貢獻自己的力量。
來源:學習強國-吉林學習平臺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常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