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默負重前行的探索者
肖波,男,漢族,1980年2月生,中國共產黨員,畢業于東北林業大學,碩士研究生,道橋專業正高級工程師,現任橋隧專業副總工程師。一直從事道路橋隧設計與研發相關工作,主編吉林省地方標準3項,發表專業論文11篇,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2項,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5項,全國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2項,吉林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10項,2019年、2020年長春市高端人才年度獎勵獲得者。先后多次獲得長春市基建系統“建設明星”、市建委優秀共產黨員,公司先進工作者、精神文明先進個人、服務標兵、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自2005年以來,他先后主持并參與了長春市及外阜上百項道路橋隧重點建設工程方案、可研、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等各階段的設計、審核、審定相關技術工作,涉及橋梁、隧道、地鐵及排水結構等多專業。代表性工程有《硅谷大街與繞城高速互通式立交橋》《長春市兩橫三縱快速路系統工程》《吉林大路快速路工程》《機場大道下穿洋浦大街隧道工程》《東部快速路南延長線工程》《新城大街快速路工程》《長春市人行過街天橋工程》等。在這些工程設計中,他始終堅持走借鑒與學習的探索之路,始終保持“精細嚴實”的工作作風,充分發揮“愛較真、愛鉆牛角尖”的倔勁,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在工程建設中成功地解決了諸多技術難題。
2011年,長春市“兩橫兩縱”快速路系統工程立項研究,我公司承擔了南部快速路和西部快速路工程,這是我公司第一次獨立承擔最大規模的快速路任務。橋梁專業作為總體設計控制,工程量大,協調的專業較多,設計人員經驗不足。在此期間,我公司開展了統一橋梁技術標準研究、預應力箱梁斷面研究、大跨連續鋼箱梁研究、橋面附屬研究及施工措施研究等,這些成果也成為我公司的技術沉淀和底蘊積累。他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平時早出晚歸,經常工作到深夜,積極面對各種挑戰,真正起到了表率作用,完成了“兩橫兩縱”快速路系統工程設計任務,也鍛煉出一支能吃苦、敢打硬仗的橋隧設計團隊。

前進大街互通立交橋 景陽大路互通立交橋
2012年吉林大路東延長線工程開始拓寬改造,其跨繞城高速節點因高速管理部門意見多次調整橋型設計方案,最終方案確定采用一跨98.6m鋼桁架橋,橋寬18.3m。該橋為我公司設計的第一座鋼桁架車行橋,第一次采用頂推施工工藝,首次大規模采用節點栓接技術,形成一套符合城市橋梁頂推施工工藝的設計方法;對關鍵技術參數頂推重量、頂推速度、頂推距離、導梁撓度、頂推動力儲備系數、頂推抗傾覆系數進行了準確控制,為以后頂推施工工藝的設計應用積累了經驗。

吉林大路東延長線跨繞城高速鋼桁架橋 東部快速路南延長線跨繞城高速鋼箱梁橋
2016年,他開始關注和研究如何高效、低碳、環保地建造橋梁技術課題。橋梁建設工期、施工噪聲污染、減小交通壓力等逐漸成為橋梁設計時必須放在首要位置考慮的因素,傳統橋梁建設多采用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業生產方式,帶來很多弊端。橋梁預制拼裝技術具有綠色、低碳、安全、快速的特點,為當前城市尤其東北嚴寒地區橋梁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合理的解決方案。
2017年,他帶領橋隧分院橋梁專業團隊開展了裝配式橋梁關鍵技術研究,通過調研考察、學習、引進、消化、實踐應用逐步實現了技術提升和專業發展;并且聯合北京工業大學完成了《8度區裝配式混凝土橋墩抗震性能試驗研究》子科研課題的研究,驗證了灌漿套筒連接的裝配式橋墩在抗震性能上與現澆橋墩相近的結論。他主持編制完成吉林省地方標準《裝配式混凝土橋墩技術標準》,同時開展了新型簡支變連續小箱梁結構研究,并形成了30m標準圖編制工作。該技術在2019年東部快速路南延長線工程得到充分的創新性示范應用,工程主線全長 5.66公里,橋梁結構以預制裝配式結構為主,現澆結構為輔,為省內第一座大規模應用干接法預制裝配混凝土橋墩示范工程,包括單節段預制墩柱、二節段預制墩柱及三節段預制蓋梁裝配;省內城市高架橋首次大規模采用優化后的預制簡支轉連續小箱梁;高效、低碳、環保的橋梁建造技術促進了傳統市政工程向裝配式產業轉型,顯著加快了施工速度。該技術在實際施工中已解決構件重量大、精度要求高、節點連接多、灌漿、預埋件埋設精度等難點問題。

東部快速路南延長線工程裝配式橋梁施工現場照片
2018年通過與長春地鐵總體設計單位北京城建院合作,開展了地鐵設計分包業務。由于我公司地鐵領域處于起步學習階段,技術力量薄弱,沒有相關工程的設計經驗。他帶領隧道專業團隊收集資料,認真學習研究,攻堅克難,最終順利掌握了地鐵明挖法、暗挖法、盾構法等施工工藝,圓滿完成了分包任務。暗挖法、盾構法均是我公司首次進行相關工法設計,為我公司積累了寶貴經驗,其中大跨徑暗挖斷面尺寸達15m寬,在國內也是設計施工難度較大的工程。
近年來,我公司隧道專業已經成為優勢專業,在專業技術的深度和廣度方面不斷的實現突破,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隧道團隊一起在學習、消化與工程實踐中不斷摸索前行,積累了大量的設計經驗,逐步掌握了一套從地下通道、框構橋等短隧道設計技術到中、長隧道設計技術的方法。先后完成了代表性工程吉林大路下穿隧道工程、機場大道下穿洋浦大街隧道工程、人民大街下穿隧道工程等。在實施過程中為達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景觀人文要求,隧道首次結合景觀、人文、文化、歷史等眾多因素進行設計,在省內首次創作了歷史文化景觀墻,實現了歷史文化與城市建設的有機融合。該工程也是我公司第一次獨立完成中型隧道的設計,對于我公司后期隧道的設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吉林大路下穿隧道工程洞內及出口側墻
為了便于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推廣應用與工程落地,他結合吉林省嚴寒地區的特點,開展應用科研創新相關課題研究,積極推進技術標準編制工作。針對嚴寒地區如何防止鋪裝層過早破壞,從而提高鋪裝層使用壽命的技術難題,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開展的鋼橋面試驗段鋪裝研究,結合四環路跨伊通河鋼管拱、長石公路等多座鋼橋面鋪裝實際應用效果,他主持編制了吉林省地方標準《城鎮鋼橋面瀝青混合料鋪裝技術標準》。同時他也非常重視細節設計研究,針對工程現場發現、建設單位提出的一些問題,積極開展專項研究,比如橋面車行道及防撞墻伸縮縫、防撞墻根部等橋梁附屬構件的耐久性與景觀提升研究。
他從一名普通的設計人員,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拼搏,逐步成長為項目負責人、主任工程師、副總工程師,從而成長為我公司橋隧專業的科研創新技術帶頭人。一直以來,他牢記共產黨員的使命,以忠誠企業、腳踏實地、科學嚴謹、勇于創新、甘于奉獻的精神,秉承立足本職,拼搏進取,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進一步提升我公司自主創新能力,為實現我公司做精、做強、做大的戰略發展目標貢獻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