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許多城市出現了基礎設施老化、功能布局不合理、環境品質下降等問題。老舊小區房屋破舊、道路坑洼不平、公共設施匱乏,給居民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同時,城市的產業結構也需要優化升級,以適應新經濟形勢下的發展需求。城市更新行動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推動城市從粗放式發展向精細化發展轉變。
中國城市更新的背景源于城鎮化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隨著2024年城鎮化率達到67%,城市發展模式正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優化。一方面,早期粗放發展積累的老舊小區改造、基礎設施滯后等問題亟待解決;另一方面,居民對生活品質、文化保護和生態宜居的需求持續升級。國家層面,2019年以來政策逐步完善,2025年《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更將其明確為戰略任務。同時,城市更新也成為拉動投資消費、促進產業轉型的重要經濟引擎。這一進程既是對歷史遺留問題的系統性治理,更是實現"人民城市"理念的關鍵路徑。
中國城市更新政策體系近年來不斷完善,形成了"國家統籌、地方創新、民生優先"的立體化政策框架。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城市更新納入國家戰略,標志著政策導向從"大拆大建"轉向"繡花式"精細治理。2021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明確劃定拆建比例、租金漲幅等紅線,強調保留城市記憶。2025年出臺的《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進一步構建了"十四五"時期城市更新的制度體系,提出到2030年完成全國老舊小區改造、歷史街區保護等關鍵目標。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率先探索"留改拆"并舉的更新模式,廣州出臺全國首個城市更新條例,深圳創新"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機制。這些政策共同推動城市更新從單純的物質環境改善,向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多元價值融合的方向發展。
2025年2月根據國家相關政策,開始編制《城市基礎設施更新改造重點領域實施方案》,主要包括老舊居住區宜居改造工程、城中村綜合改造工程、城市公共空間功能提升工程、老舊街區(廠區)轉型提質工程四大類型。
2025年4月,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開展2025年度中央財政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通知》(財辦建〔2025〕11號),推動補齊城市基礎設施的短板弱項,加強消費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由“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開展2025年城市更新行動。根據通知及編制大綱要求,編制《長春市城市更新行動(2025—2027年)工作方案》,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全覆蓋樣板區和“廠網一體”運行維護示范區、老舊片區更新改造集中示范區、歷史文化街區活化利用、其他集中連片片區四個樣板示范區。
城市更新的意義體現在三個維度:首先在經濟層面,通過盤活存量土地、激活低效資產,2024年全國城市更新拉動投資超3萬億元,成為經濟增長新動能。其次在社會民生維度,截至2025年全國已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1.9萬個,惠及居民超4000萬戶,直接提升居住品質與社區服務能力。最后在文化生態價值層面,城市更新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有力支撐,歷史街區"微改造"實踐,既保留了城市文脈,又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增強了生態韌性。這種"物理更新+內涵再生"的模式,正在重構人、城、自然的新型關系,為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