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大街,北起解放大路、南至新民廣場,全長1445米、寬58米,承載著歷史榮光的“中國歷史文化名街”(2012年入選第四批),曾因院落封閉、風貌待整、景觀不足、文化活力欠缺等問題,難以滿足當代城市發展與居民生活需求。
項目改造前
2024年7月,省、市將其列為重點城市更新項目,迎來蛻變契機。我公司聯合上海市園林設計研究總院、天津大學建筑設計規劃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以及北京、成都等國內頂尖設計團隊,秉承“保護第一、文化引領、開放共享、以人為本”原則,歷時一年精心設計與建設,終令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華彩綻放,蝶變新生。
項目聚焦“市政、院落、建筑”三大維度精準施策,匠心再造,賦予街區盎然生機:
一、市政提升:以人為本,繡花功夫織就精致街景
1、人行體驗煥新: 人行道統一拓寬至6米,鋪設質感板巖文化石,步道磚縫播撒草籽,既保留原始石材肌理,又讓步履間感知自然脈動,彰顯對歷史文化與生態的雙重尊重。
2、空間清朗有序: 遷移整合水、電、氣、熱等可遷檢查井于人行道外,集約地下管線,大幅削減冗余井蓋,顯著提升步行舒適度與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
3、設施智慧集約: 采用新型節能燈具,創新打造多功能智慧燈桿,整合交通標志、交通信號、監控、路牌等,風貌優化與效能提升并舉。
4、細節彰顯溫度: 特色公交站亭、凹槽收水立緣石、異形雨水口、偏心圓樹篦、井蓋“署名編號”等精微設計,以“繡花功夫”雕琢民生幸福圖景,成就溫暖人心的“民心工程”。
二、院落提升:拆圍透綠,讓歷史建筑“活”起來
1、開放共享空間:拆除圍墻,疏枝透景,沿線釋放4.5公頃綠地,新增13處“口袋公園”,將昔日的“深宅大院”從“凝固標本”轉變為“可觸摸的生活”。
2、景觀品質躍升:新增景墻巧妙呼應文保建筑色彩與樣式,訴說著對文脈的尊重。同時新建中分帶木棧道,豐富沿街綠化層次,增設可充電休閑坐凳、藝術花箱,精心營造舒適宜人的街區環境。
3、歷史觸手可及: 新建AR實景導覽牌,通過掃碼聆聽百年建筑故事,讓每一次漫步成為沉浸式歷史課堂,深度喚醒街區文化基因,讓歷史文脈融入日常,賦予街區漫步更深厚的精神底蘊。
三、建筑提升:活化利用,注入時代新活力
1、修舊如故,賦能新生: 在嚴格保護歷史風貌前提下,引入便民服務、文化創意、藝術展示等多元業態。
2、場景營造,煙火升騰: 打造特色商業、文化體驗等消費場景,既厚植文化底蘊,更聚攏人氣,重現街區活力與市井煙火氣。
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原長春日報社)項目改造前 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原長春日報社)項目改造后
新民大街的煥新,遠不止于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更是一次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探索。 如今,她以“城市客廳”的開放姿態,熱情迎接八方來客,成為展示長春魅力的重要窗口,亦是市民樂享休閑生活的理想之所。這條承載著歷史記憶的街道,正以嶄新的面貌,續寫著屬于新時代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