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背景:城市更新中的歷史使命
在長春市人民大街北段的城市更新浪潮中,南廣場地塊的百年商埠地建筑正悄然煥發新生。如何讓文物‘修舊如舊’、如何平衡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讓我們走進項目一線,看監理團隊如何為城市歷史記憶保駕護航。
長春市人民大街北段、南廣場、商埠地歷史文化街區城市更新項目(南廣場地塊)工程地點:長春市寬城區,東至長江路,西至東三條街,南起吳淞路,北至黃河路;長春市重點城市更新工程,涵蓋人民大街北段、南廣場及商埠地核心區域。現存12棟市級文保建筑及幾十棟歷史風貌建筑。
二、修繕意義
保護20世紀初長春開埠時期的建筑遺產(如俄式、日式風格混合建筑群);延續"中東鐵路"歷史脈絡,激活片區文化經濟價值。
三、文物修繕監理的五大核心任務
1、采用三維掃描、紅外檢測等技術建立建筑病害“病歷”
案例:歷史編號A22建筑發現隱蔽裂縫,監理方要求補充結構檢測。
2. 工藝與材料的“守門人”
嚴控傳統工藝(如清水磚墻勾縫、木構件榫卯修復)
特寫故事:為復原百年耳房建筑,監理團隊全程留存對比修繕及拆除圖片,保證百年建筑原貌的延續性。
3. 施工全過程動態管控
建立“每日巡查+專項驗收”機制
數據:星地大廈項目累計發出監理通知單8份,整改隱患23處
4. 安全與文保的雙重防線
針對緊鄰居民區的特點,制定“微擾動”施工方案
創新舉措:搭建臨時防護棚,避免揚建筑垃圾污染歷史外墻
5. 檔案留存與文化挖掘
要求施工單位同步完成“修繕影像日志”
發現價值:施工過程中如發現歷史文物及遺跡,加強保護,通知并配合移交文物部門
四、特殊工藝的傳承及守護
在木質文物建筑修繕中,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融合是核心難點。監理工作重點關注以下特殊工藝環節:
1. 材料選擇與處理:
木材必須與原構件同樹種、同紋理,且需經防腐、防蛀處理(如傳統桐油浸泡或現代環保藥劑注入)。
監理嚴格核查木材含水率(通常控制在12%-15%),避免后期開裂變形。
2. 榫卯修復工藝:
殘損榫卯需采用“原位補強”而非整體更換,缺失部分用傳統手工鑿刻復原,嚴禁電動工具粗加工。
監理全程旁站,確保榫卯節點松緊度符合“嚴縫不膠”的傳統標準。
3.結構性加固技術:
隱蔽部位可采用碳纖維布或鋼制暗榫補強,但需避免外觀改變,監理驗收每處加固點的隱蔽性。
歪閃梁架矯正時,需使用千斤頂分級頂升,同步監測位移數據,防止二次損傷。
4. 表面處理與彩繪保護:
舊漆層清理需采用物理方法(竹刀刮除)或生物酶制劑,嚴禁化學強腐蝕。
原有彩繪需先噴涂加固劑(如B72樹脂)后再進行木作修繕。
監理單位聯合古建專家,通過“一構件一方案”的精細化管控,實現“原形制、原工藝、原材質”的修復目標。
五、結語
在城市更新進程中,長春商埠地歷史建筑的修繕工作離不開監理人員的關鍵作用。他們既要精準平衡建筑原有風貌的保護與現代功能的適配,又需直面材料短缺、工藝失傳、資金不足等多重挑戰。作為監督者與文化守護者,監理人員以專業之力守護著建筑的物理形態,更留存了其承載的文化記憶與精神內核。正是這份默默付出,讓城市在現代化進程中得以守住根與魂。而文物修繕本身所承載的責任與使命,更印證了一個核心:唯有尊重過去,才能實現真正的進步,每一位參與者都在為文化遺產的傳承貢獻力量。